当前位置:首页 > 视频中心 > 五金电子

建筑垃圾“变身”再生建材用一亿元办几亿元的事儿

时间: 2024-11-18 05:30:44 |   作者: 五金电子

  充满野趣的碎石小径、规矩齐整的人行步道……今后或均将由原本一无是处的建筑垃圾转化而来。不久前,市园林绿化局出台《关于在“留白增绿”绿化工程建设中综合利用建筑垃圾的指导意见》,要求各区在绿化工程中合理使用建筑垃圾,建设集约型园林。

  事实上,关于建筑垃圾的巧用妙用,石景山区可以说先行一步。经过周密设计,该区建成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实验现场,使得建筑垃圾转化成的再生产品在园林绿化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“大显身手”。

  矗立在眼前的,是一座犹如巨鸟般伸开双翼的庞然大物。后方“鸟尾巴”处,混杂着砖土石块、堆成小山一样的建筑垃圾正源源不断运进。

  伴随机器轰鸣,建筑垃圾在“鸟肚子里”被破碎、分筛。一番“消化”后,大小有着明显区别的三种产品同时从三个方向纷纷落下——左侧规格类似小鹅卵石,右侧是更为细碎的石头子儿,中间“鸟头”吐出的,则是基本上没有颗粒感的粉状沙土。

  “这些都是我们利用建筑垃圾产出的再生骨料,根据粒径分为粗、中、细三种。”北京石泰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冬元指着“巨鸟”介绍,它实际上叫建筑垃圾破碎筛分机,通过调节各出口处的筛网,建筑垃圾破碎后可化为不同粒径规格的再生骨料。“目前设置的粗骨料直径为20毫米至40毫米,中骨料直径为6毫米至20毫米,粉状沙土是细骨料,直径在6毫米以下。”

  而在进入机器前,建筑垃圾中的钢筋,已通过一次人工筛选与二次电离筛选被“挑”出去,集中堆放成了一座“钢筋山”。由此,这座位于石景山区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实验现场,能够将建筑垃圾总共分解为四类再生产品。

  站在机器不远处,虽然耳边轰隆作响,碎石沙土破碎出来,却不觉得呛人,空气中也没有太多粉尘,反而有种湿润感。范冬元揭示了其中奥妙:“我们采用湿法作业,提前24小时将垃圾浸泡。出料口也都安装了雾化喷头,所以整体空间很潮湿,几乎不会扬尘。”

  遍布整个厂区的10面污染源监控电子牌,是垃圾处理现场的又一重环境保障。任何一位来访者,都可直观看到周边PM2.5的实时数据。此外,责任经理的手机也与监控相连,一旦提示环境报警,厂房就会立即停产。

  处理后得到多种再生骨料,只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的第一步。接下来更重要的,是为它们各自找到妥帖的去处。

  据介绍,目前产出最小粒径的细骨料沙土,可用于回填地面、堆叠地形等。最大粒径的粗骨料石子,则能直接用于铺设道路面层。虽是粗骨料,但石子直径仅在3厘米左右,走起来并不硌脚,且会发出均匀轻微的“嘎吱嘎吱”声,颇有一番自然野趣。

  此外,粗骨料地面哪怕不种植物,也不会有扬尘。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实验现场,范冬元特意铺设了一大片这种“免覆盖地面抑尘试验区”,用以检测防尘效果。

  至于中等粒径的再生骨料,其“变身”可以说最为华丽——它将被制成透水砖。“你找找我们的砖厂在哪儿?”范冬元略显神秘地笑笑。与传统砖厂不同,这里不见弥漫的粉尘和大量烟雾,只有阵阵每间隔片刻,便持续几秒的低沉声响从地下遥遥传来,提示着砖厂的存在。

  范冬元介绍,石泰公司将废弃地下室改造成制砖厂房,就设在建筑垃圾破碎车间的旁边。产出的中粒径再生骨料直接运进制砖厂房,消灭运输途中的污染。

  制砖时,中粒径再生骨料与少量土和水泥混合后进入制砖机,经过一番强力挤压,出砖口便“诞生”了一板板四方砖块。每次出砖,一面木板上会承载40块砖,再经履带送入下一部机器烘干,透水砖就做好了。

  制作过程中,还能加入原料,使石灰色的透水砖变成红色、黑色,或在砖面上印出立体边线纹理,做成仿古面包砖,满足环境景观需求。在实验现场,就有一片用这些不一样砖块铺设的示范路面,十分齐整好看。

  “我们做砖不烧不蒸,纯靠挤压,强度大,速度快,污染也少。”范冬元指着厂区一座座砖垛,“现在这样的砖已经制作了几十万块,给实施工程单位用,以后撤掉了拉回来破碎,又可以再挤压成砖。”

  据悉,这片不断“吃进”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厂房,就设在石景山区最大的棚改项目——衙门口的原址。作为2017年区里的重点工程,衙门口棚改项目占地面积251.42公顷,涉及约1180个自然院落及一个公房大院。

  “拆迁量巨大,产生的建筑垃圾吓人!”范冬元感慨,棚改以来,多家开发商“几进几出”,项目没人敢接,根本原因就是垃圾的运输成本太高。他介绍,衙门口棚改总共产生约177万立方米、266万吨的建筑垃圾,光运出去的费用就得1.1亿元。再算上后续处置费用,差不多需要2亿元。

  没有开发商愿意做,衙门口的棚改便交到了区属国有企业——石泰公司的手上。“公司前身是区政府的一个部门,叫重点工程建设中心,后来进行了企业化改制。”范冬元坦言,如山般的垃圾让他感受到了山一样的压力,但考虑到政府责任乃至今后长期的建筑垃圾处理,无论从经济还是环保角度,都必须找到出路。

  引入相关资源化再利用处置设备成为他们的选择,从去年六月起,石泰公司开始调研并建设处置现场,今年3月机器真正开始启动。此后,建筑垃圾以每天近2000吨的速度消失,每吨的处理成本是45元。一台破碎分筛机配上别的设备等,总成本约400万元,若保养得好,就可以一直用下去。考虑到省去运输、处置垃圾,与后续买砖买料等相关联的费用,相当于用一亿多元办了几亿元的事儿!

  而除了衙门口的设备,石泰公司还有另外两处生产线。一条设在五环以外,一条是“行走式”的,机器下方安装了履带。“设备跟着垃圾走,垃圾在哪儿设备就过去,处理干净再去‘消灭’下一个渣土堆。”范冬元笑言,“以后区里再有拆迁、棚改项目,垃圾处理也不发愁了!”

  据了解,石泰公司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的再生骨料、透水砖等产品,将大范围的应用于石景山区内的园林绿化与市政基本的建设。“我们今年的绿化景观项目,就规定了能用再生材料的都要用。像做出的透水砖,可完全直接用于步道铺装。”石景山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,预计80%以上的工程都要使用再生产品。“除非是有特殊景观要求的,比如指定要用哪类特别的石材,可能再生材料就不适合了。”

  在衙门口棚改项目的信息展板上,清晰描绘着未来将要建成的32幢住宅楼,以及森林休闲区、生态湿地、亲水观景区等规划。棚改涉及的2条主干路、7条次干路与13条支路,也均一一标示。“你看,近70%的面积都是绿地,所有的道路都已经有名字了。”范冬元在展板上指点着,语气中充满期待。“到时候这一些地方,全部会用上我们的产品。”

  将原本棚改产生的建筑垃圾,处理后于原址重新利用,在范冬元看来还有一重“乡愁”的意味。“房子是拆掉了,但通过转化还在老百姓脚下。”暂时没用上的钢筋他也不想卖掉,预备“挤压成块,以后就在小区门口墙面做一个设计。”

  而琢磨着让建筑垃圾“变废为宝”的同时,范冬元的思索也围绕着各类“垃圾”在继续延伸。对于尚在“孵化”中的衙门口小区,他有着更多“顶层设计”——比如楼顶架设太阳能板,所有公共部分照明就不向居民收费了;每户厨房预先安装破碎机,厨余垃圾可直接排出,经过回收变成肥料;还有违建的地下室,用来进行雨水收集,或者园林垃圾堆置发酵……“我们还盯着老百姓手里的汽车电池呢!”范冬元笑言,在他的展望中,将来环保不仅是一种责任,还是一种产业。

推荐阅读MORE +

相关视频MORE +